|
【佛山陶企】佛山:半城山水满城绿“人城境业”浑然一体 |
【foshantaoqi】2022-12-27发表: 佛山:半城山水满城绿“人城境业”浑然一体 每到周末,人们纷纷走进绿草如茵、苍翠林立的东平河滨河公园,一幅河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成群的岭南水乡画卷在此铺开。佛山,中国制造名城,2021年制造业总产值达2.68万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第 佛山:半城山水满城绿“人城境业”浑然一体每到周末,人们纷纷走进绿草如茵、苍翠林立的东平河滨河公园,一幅河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成群的岭南水乡画卷在此铺开。 佛山,中国制造名城,2021年制造业总产值达2.68万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五、地级市中排第二。 作为一座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大市,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成为佛山必须破解的挑战。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佛山正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可持续的方式建设城市。 佛山明确提出,要建立绿化网、碧道网、公园网、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有机组合的城市功能体系,建设“半城山水满城绿”城市风貌,让人、城、境、业浑然一体。 降碳 拥抱绿色制造 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 佛山三水,新明珠集团位生产基地,多条节能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这套组合了岩板窑炉的新型节能环保生产线,可实现10%以上的综合节能和智能化生产,每天可减少约10吨二氧化碳排放。 类似的“减碳”生产每天都在佛山发生。改革开放40多年,佛山凭借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创下一个又一个经济高峰。经济迅速攀升的背后,是巨大的能源消耗。 据统计,佛山工业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比重达到64.8%。在规上工业行业中,以陶瓷产业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碳排放占比达到30.1%,“双碳”目标面临较大压力。 新挑战之下,佛山迅速行动。早在2020年底前,佛山就加大清洁能源应用,顺利完成全市所有陶瓷企业“煤改气”目标。 近两年,佛山又加快推进设备升级、生产工艺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实现节能降耗。如新明珠、蒙娜丽莎、欧神诺等佛山陶企陆续启用双层窑炉岩板智能生产线,更加节能环保。佛山市科达机电有限公司创新探索“富氧燃烧”技术,将窑炉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到90%以上,达到回收利用的经济性要求。 在政府引导下,佛山制造业正以更大步伐迈入“低碳经济”赛道。低碳经济的本质,不只是节能减排,而是在完成“双碳”目标外,还能更多地向低碳要效益。 新能源产业就是一大风口。佛山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2025年推动汽车及新能源产业集群产值规模接近5000亿元。 在这个目标背后,佛山推进着一场能源结构调整。从2004年至今,佛山已形成从制氢、储氢、加氢到零部件、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商业化示范持续推进,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氢能产业发展集群地之一。11月15日,佛山召开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各类新面孔、新气象的出现,标志着氢能产业进入了新阶段。 引导能源革命,政府从多个维度进行配套支持。12月8日,佛山市能源和双碳管理服务中心(下称“中心”)揭牌成立。这是全省首创整合政府、国企、院所等多方力量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路径,将推动佛山抢抓“双碳”机遇,实现能源绿色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减污 开展“大兵团治水” 推动全流域治理 在佛山,还有一项工作,与实现“双碳”目标同样重要,那就是治水。 佛山依水而兴,3206条河涌纵横交织。水,承载着佛山的历史,也影响着佛山的未来。 过去一年,佛山在治水兴水上频出新招硬招。去年12月出台的《佛山市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改变以往治水思路,由流向治理向流域治理转变、由分散治理向一体治理转变、由零敲碎打向系统推进转变、由大江大河为主向干涌支涌为主转变。 《方案》中“全流域治理、强统筹推进、大兵团作战、分层次实施”二十字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佛山迎来水环境治理的历史性转折,迈入治水新阶段。 经过一年整治,佛山水质改善明显,不仅黑臭水体逐步消除,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国考、省考断面也全部达标。 “如今我家门口的臭河涌不仅变清了,还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累计超过100万人次。”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村民刘叔感叹道。 为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佛山从去年开始,还启动68个镇级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走进广东昕泰建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铝单板被生产出来,产生的工业污水则通过地下管道流入自建的污水收集池,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出去。“我们在厂区铺设了327米管道,实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三管分流’,基本解决污水处理难题。”该企业经理彭树姚说。 得益于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的建设,佛山多条穿越园区的河涌已稳定消除黑臭,且水质持续变好。 治水兴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系列及时果断的举措,让人看到佛山治水的魄力与决心。这场生态蝶变的“城市革命”仍将继续。 扩绿 推窗见绿漫步进园 尽享花样生活 比治水更长远的,是从水里走向岸边,加强河湖岸线生态保护、滨水空间再造,建设一座“绿富美”的生态之城。 如今,一幅水碧、岸绿、天朗、气清、土净的绿色生态画卷正在佛山铺开。戴嘉信摄 此前佛山投入大手笔用于森林城市建设,让市域森林覆盖率超37.36%,城区绿化覆盖率超45.64%,绿色被“绣”进城乡各处。 近几年,佛山又大刀阔斧对桥下空间进行改造,让绿色渗透在城市的各个缝隙与角落。 走进南海区三山新城高铁公园,高架桥下,绿草如茵,五彩塑胶铺就的人行道、自行车道、跑步道相互映衬,不远处还有漂亮的滨水绿带。这是由过去垃圾满地的桥下空间蝶变而成,新增绿地面积660亩。 《佛山市绿线专项规划(2021—2035年)》近日正在公开征询意见,按照规划,到2035年,居民从住处出发,有望实现步行5分钟即达一片绿色空间。 从绿化网开始,佛山还将带动碧道网、公园网、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有机组合,形成日益完善的城市功能体系。 桥下空间改造升级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今年以来,佛山多个桥下空间不仅一改曾经的脏乱差,变得绿意盎然,还引入各类体育设施,成为一个个“网红打卡点”。南海平胜大桥下,有佛山最大的全天候街头极限运动公园,成为不少滑板爱好者们的游乐园。海八立交桥北面桥下,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儿童康乐设施,成为周边街坊运动、遛娃的首选地…… 接下来,佛山将建设高品质的绿岛、绿湖、绿岸、绿道,提升山边、水边、路边、村边的绿化美化品质,并建设1000公里城市碧道,打造100个秀丽湖库,增加城市绿色亲水空间。 未来,好山好水好风光将有机融入佛山城市建设,佛山市民将推窗见绿、漫步进园,尽享花样生活。 ●手记 让产业与生态共生共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绕不开的重要命题。特别对于佛山而言,要保持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庞大规模、并且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就必须让庞大的制造集群与绿韵水乡共生共赢,找到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狭义的“治污”课题,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一方面,必须把污染降下去。佛山化巨大能源消耗压力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开启制造业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坚持“大兵团治水”等创新手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常态。 另一方面,佛山还合理统筹国土空间和城市建设。去年以来,佛山高水平编制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做到“楼不压水、城不压山”,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综合考虑人口分布、资源承载、城市容量等因素,明确城市社区、乡镇农村生活圈,构建优质生活空间格局,推动各类生态空间固碳增绿,构建“三屏六楔、两脉两环”自然生态格局。 如今,一幅水碧、岸绿、天朗、气清、土净的绿色生态画卷正在佛山铺开,佛山制造集群与绿韵水乡共生共融的步伐更加稳健。 【撰文】刘明 专题阅读: 佛山现代化建设观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图】 瓷砖相关 佛山梁园 佛山电台 佛山工厂 陶企转型 福建陶企 夹江陶企 ,本资讯的关键词:居民建材陶瓷企业家门门口陶瓷产业城市建设自建我家科达机电佛山陶企滑板铝单板 (【foshantaoqi】更新:2022/12/27 1:12:11)
![]() |